肺炎鏈球菌是造成兒童與老年人肺炎、敗血症與腦膜炎的主要病原菌。隨著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CV)在台灣的廣泛接種,疫苗涵蓋的血清型逐漸減少,但也促使非疫苗型(NVT)菌株取而代之,進一步改變了疾病樣貌與抗藥性趨勢。
為深入掌握這些變化,我們透過TSAR全國性抗藥性監測系統,自2006年至2022年間收集具臨床重要性的侵襲性菌株,並與英國Sanger研究所合作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GS)。WGS的導入提供傳統血清型分類無法捕捉的高解析資訊,使我們能精確辨識菌株的血清型、克隆群、抗藥基因與演化歷程,進一步追蹤「血清型轉換(serotype switching)」與多重抗藥性菌株的流行動態。
我們的研究發現,台灣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變遷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非疫苗型菌株的擴張,如血清型15B/C;二是原有疫苗型菌株透過基因重組,轉換為非疫苗型的新血清型,最常見於GPSC6群。此外,部分高抗藥性克隆(如GPSC1、GPSC9)在老年人群中仍持續流行,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
這些結果顯示,僅依賴血清型設計的疫苗策略可能無法應對長期挑戰,未來應考慮開發蛋白質疫苗或泛型疫苗,以提升對多樣菌株的保護力。WGS將持續作為關鍵工具,用於監測新興菌株與支援台灣疫苗政策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