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傳播所造成,Robert Korch在1882年已培養並證明之。結核桿菌長約2 – 10 μm、寬約0.2 ~ 0.6 μm,不產生芽胞,、莢膜及鞭毛。且因結核菌的細胞壁含有豐富的脂質,因此在鑑定染色的步驟上一旦染色後便不易被強酸脫色,固有耐酸菌的別名(acid-fast bacilli)。結核菌的分裂速度非常慢,約16 ~ 24 小時才分裂一次,其傳播方式主要為吸入由患者咳嗽或說話所產生散佈的飛沫而導致感染。結核病已是歷史相當悠久的傳染性疾病,長久以來人類一直致力希望消滅它,然而近年來又因為多重抗藥性結核分枝桿菌菌株(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的問題使得結核病更難以治療,以及愛滋病患同時感染結核病的問題愛滋病患會因為CD4+ T細胞數目的減少而導致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機率增加,使得結核病控制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結核病是我國目前歸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且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得知台灣每年仍有約一萬多名的新個案,其長久以來一直位居重要傳染病的首位。雖然目前世界各國皆聯手致力於結核病的防疫工作,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可知在全球每分鐘有將近二十人得到結核病,有四個人死於結核病。雖然結核病在全球的發病率(morbidity)和死亡率(mortality)是下降的,但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可能是由於全球人口的增長速率比結核病的發生率(incidence)還快所致,因此在過去十年來,全球結核病的總數仍未因各種防疫策略而顯著的減少。
大部分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由於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會自然痊癒而一生都不發病。但有少部分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在身體健康情況欠佳,抵抗力較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結核菌會活動繁殖起來而發病,或是經由二次感染而發病。目前世上唯一對抗肺結核的疫苗卡介苗(BCG, Bacillus Calmette Guerin),是一種牛型結核桿菌,經過人工繼代培養而成的弱毒活性疫苗,目前依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但也最有爭議性的一種疫苗。它的保護效果(protective efficacy),在世界各地的報告中有極顯著的差異;成效最好的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保護效果,成效不佳的地區則完全無效。憑藉分子生物學科技的發展,針對未感染和已感染的人已有許多新疫苗被研發出來以對抗結核病的蔓延。
目前本實驗室為了有效的控制結核病的傳播與防治,主要研究方向可區分為:1)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台灣現行菌株流行現況,方可制定相關防疫政策。2)新一代卡介苗疫苗的研發,期望能達到預防與治療的效果。3) 結核菌株基因體研究、抗藥機制以及致病機制的研究。基因體研究為研發新一代藥物、了解相關致病機制與開發新一代診斷試劑的重要墊腳石。